黄河黄土黄种人

卷首

  • 夏日黄河:奔腾的生命长歌

    于迎涛;

    <正>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的皑皑雪山出发,裹挟着天地的灵气,一路向东,在这个夏季里,奏响了一曲激昂壮阔的生命乐章。它的每一段河道,都书写着不同的风景与故事;它的每一次奔涌,都承载着厚重的责任与期盼。黄河有桃汛、伏汛、秋汛、凌汛。伴随着夏日的高温,黄河逐步进入了伏汛期,尤其暴雨之后,黄河的流量急剧增加,水位不断上涨,河水裹挟着大量泥沙,不断冲刷着河岸与堤坝,给防汛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025年12期 No.66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文化

  • 济南,黄河与泉水一脉相承的水韵史诗

    张庆民;

    <正>济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黄河与泉水交相辉映的自然风貌,赋予了济南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生态文明底色。黄河与泉水从地理交融到文化共生济南,顾名思义,在济水之南。济水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是古“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之一。《禹贡》记载,济水“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其中,还记载了各州贡道中,济水承担了4个州的贡品输送。

    2025年12期 No.667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专题_黄河·夏之恋

  • 黄河·夏之恋

    朱蕾 ;李参 ;张霞 ;关景匀;

    <正>从立夏的初萌到小满的盈满、芒种的忙碌,再到夏至的热烈、小暑的微热、大暑的酷热,黄河在夏日的节气更迭中,绘就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自然画卷,也见证着黄河人在这忙碌时节里的坚守与奋斗。黄河的夏日,不仅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也总有一些让人难以忘怀的瞬间。或许是某次防汛备汛演练,或许是与好友在夏夜星空下说的悄悄话、许下的心愿,又或许是与家人、朋友在黄河畔共度的欢乐时光。本期让我们一起写下“恋恋”难忘的黄河夏日故事,让这份美好在文字中永远留存。

    2025年12期 No.667 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 夏之变奏

    郑晋翡;

    <正>夏之于我,是时光流转中不断更迭的风景,每一个盛夏都在我生命长卷里烙下独特的印记,像一首永不完结的变奏曲,在时光流转中吟唱着成长的旋律。舌尖跃动的清甜幼时的夏天,是白杨叶隙间跳跃的光斑,是雷雨过后泥土苏醒的芬芳,是绿荫下流淌的岁月,更是记忆里的无忧。我生长在新疆,记忆中的夏天总是浸润着瓜果的芬芳。老屋的院子里种着各种蔬菜瓜果,黄瓜藤攀着竹架疯长、西红柿涨红了脸藏在叶间、葡萄架筛下细碎的光斑……

    2025年12期 No.667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2K]
  • 温柔的热烈

    樊亦涵;

    <正>大概每一个基层水文站都会有一只“阿黄”:中型犬,短黄毛,黑色的玻璃球透着点灵气劲儿,被人喊到名字折起的耳朵会弹立起来。生存能力极强的中华田园犬,这小土狗大概是每个农村院落的标配,不知何时流浪过来,被站上同事给了口饭吃,它便有了家。孙口站的阿黄与众狗不同,别的狗一遇生人便叫得响彻云霄,阿黄则不同,满身是土、衣衫褴褛的才叫,着装整齐斯文的便不叫。如果你夸它,它还会听懂般摇着尾巴凑过来。“哟,这小狗还势利眼呢”“说啥呢,我们这叫聪慧!”我不知道阿黄什么时候来的,当我来时它已经在站上好几年了,每年都有新人报到,也有人调职离开,但是阿黄一直在,它也算是“老员工”了。

    2025年12期 No.667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 夏日夕阳下的黄河

    华夏炎;

    <正>骑行在黄河生态廊道,碧水岸、绿丝绦,傍晚的微风裹着丝丝水汽,吹起黄河两岸翻滚的麦浪,登临开阔之处:嚯!现实的静谧和历史的奔腾竟交融出如此不一样的景色。夏日的夕阳,陪伴着朴实的两岸百姓,有的背着手悠闲地在田地里“巡视”,有的赶着牛马行于阡陌。忽然,仿佛是在天水交界之间——“咧……咧……咧,吁——(‘咧’是让牲口朝着缰绳拉紧的方向转弯的口令;‘吁’是稍微拉紧缰绳,让牲口速度慢下来的口令)”“回屋喝汤喽……”一声声吆喝似乎延绵了上千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朴素的身影和声音推开四野的喧嚣,卷着黄河水奔腾向东。

    2025年12期 No.667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 千年雄关映长河

    弓金龙;

    <正>当夏日的骄阳如金色纱幔轻柔而炽热地洒落在黄河潼关段,那奔腾不息的河水似一条巨龙,裹挟着岁月的沧桑与豪情,在广袤的大地上浩荡前行。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潼关这片古老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奏响了一曲激昂而又深情的夏日乐章。历史典故:岁月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潼关,作为黄河的重要关隘,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见证了无数的历史风云变幻,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

    2025年12期 No.667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 夏风又吹黄河畔

    吴婷;

    <正>你要写黄河夏景,就不能只写黄河夏景,要写独属于黄河的绿色浪漫,繁茂树林里的袅袅余音。绿色,是黄河夏景中最为动人的色彩。这绿色并非单调的翠绿,而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色彩,它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当夏日的阳光倾泻在黄河两岸,繁茂树林在风中摇曳生姿,仿佛是大地的舞者,在黄河旁尽情展现自己的风采。从空中俯瞰,黄河两岸绿野千里,景色宜人,一派生机气息,那绿色,如同黄河的波涛一般,滚滚向前,永不停息。“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这句话是每一个治黄人的心声,也是他们行动的准则。

    2025年12期 No.667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5K]
  • 黄河畔的盛夏印记

    刘高甜;

    <正>2024年的夏天,蝉鸣裹挟着热浪在黄土高原上肆虐,因高家堡水文站驻站工作的需要,我不得不将两个孩子带在身边。原本担心枯燥的驻站生活让孩子感到乏味,却未曾想,整个漫长的暑假里,每日黄昏都成了时光馈赠的珍贵礼物,在黄河畔铺展成一幅幅温柔的画卷。当夕阳斜倚在黄土高原那起伏的脊梁上时,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薄纱。我与孩子总会手牵着手,踩着还带着白日余温的石子路,慢悠悠地走向河滩。远处的山峦被染成深浅不一的橘红色,与天际的晚霞融为一体。金色的余晖倾泻而下,洒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顿时泛起万千碎金,粼粼波光像被揉碎的星辰,在水面跳跃闪烁,又似无数颗流动的宝石,随着水波轻轻摇晃。

    2025年12期 No.66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 鲤跃初夏时,在大梯子崖聆听黄河千年吟唱

    刘珮;

    <正>夏日的晨光初绽,我已踏着被露水濡湿的石阶缓缓攀上大梯子崖——北魏工匠修筑的365个台阶盘旋于峭壁,一层层攀爬,仿佛穿越岁月的长河,踏过一年四季的365天。在逐渐散去的晨雾中,对岸山峦翠色欲滴,女儿轻轻地说:“妈妈,我听到了黄河在吟唱。”崖下的黄河若隐若现,似要从沉睡中苏醒。大梯子崖是此次旅途中的意外邂逅。6岁女儿骨血里带着秦晋两省的麦香,从小与黄河结下不解之缘。每当回老家路过黄河大桥时,她都会兴奋地在车上大声朗诵“黄河远上白云间”。窗外的夕阳将她的眸子映出琥珀色,笑声融入黄河拐弯处的浪花。这趟黄河夏日之旅便是为了实现她心中纯真的向往。

    2025年12期 No.667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 悬崖上的守望者

    田京鑫;

    <正>还记得那个夏天,7月的黄河,像一头被烈日激怒的巨兽,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在晋陕大峡谷里横冲直撞。我踏上了前往龙门水文站的征程。下车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悬在黄河上空20多米高的钢索吊箱,这是进入龙门水文站的唯一方式。头顶烈日灼人,脚下浊浪翻滚,吊箱在风中摇晃,我的手心不自觉沁出了汗。年轻的龙门水文站职工打趣道:“这是我们的‘空中走廊’,也是‘生命线’。”在这样的险境来回,是9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龙门水文人的日常。

    2025年12期 No.667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 黄河夏韵:节气流转间的人文长歌

    张昕頔;

    <正>当第一缕裹挟着黄土芬芳的暖风,掠过黄土高原褶皱般的沟壑,黄河便在节气的韵律中舒展着属于夏的筋骨。从麦穗低垂的小满,到暑气蒸腾的大暑,这条奔腾不息的母亲河,以千变万化的姿态,与沿岸居民共同谱写着一曲独属于夏的生命交响诗。小满时节的黄河,宛如一首温润缱绻的抒情长诗。河水在两岸新绿织就的锦缎映衬下,泛着琥珀色的柔光,宛如大地的眼眸,脉脉含情。破晓时分,

    2025年12期 No.667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8K]
  • 夏日的河流

    钟慧颖;

    <正>河水悄然又浩荡地涨起来,漫过淡金色的沙地和滩涂,而日光渐长,夏天也就来了。有时候我会忍不住想,河流也是有年轮的,他们把每年的来水量、泥沙量记载在两岸的滩地里,留下一些或深或浅的印子,留待知心人解读。又或者,以万岁纪年的黄河并不在乎这些细枝末节,她是豪迈肆意的画家,尽情地在地表上舒展筋骨形成河道,又从远方挟带来细沙,筛成鎏金的画布,以便她在细沙上随手作画。

    2025年12期 No.667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 丈量四季轮转里的沙盘

    夏驰骜;

    <正>时值孟夏,我参加工作整一年,亦经历了大河上的四季。春风吹来,繁花似锦,大堤上的紫叶李会骤然花满枝头,又倏而乱落如红雨;夏天,暑气灼人难耐的时候,大河会熔金般映照出落霞,相机不用取景,抬手一拍就是一幅唯美的画卷;秋天,霜雪未降的时候,野鸭会在坝裆里蜷缩成团,新种下的树苗间会淌出潺潺的河水。

    2025年12期 No.667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4K]
  • 黄河岸边的童年趣事

    张娅琪;

    <正>当春天来时,小伙伴就在黄河滩上撒欢地跑,满眼的绿、满眼的花、满眼的小昆虫,满心欢喜。我们喜欢忽然扑腾到草堆里,惊起成群成群的粉蛾;喜欢摘野花,大把大把地攥在手心里;喜欢去河边的槐树林,甜美的槐花香,勾起我们肚子里的小馋虫,在大人的帮助下,顺着槐花的主茎从根部往下一撸,一串白色的小花就攥在手心里,仔细地放在布袋里,不敢撒了一朵;喜欢捉麻雀,捉到就带回家养,可一只都没养活,还互相埋怨,是谁给吃错了东西,当时我们还为麻雀堆了小土堆,举行了“葬礼”。

    2025年12期 No.667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 柳树下的心愿

    单静文;

    <正>黄河·夏之恋我的好朋友静静是一个活泼的姑娘,她有一头乌黑的短发,风风火火的性子。小时候,我们俩每周都要去黄河边玩耍。记得有一次,我们约定一起去埋心愿瓶。那天,阳光明媚。黄河水在阳光下泛着金红色的光,像一匹揉皱的绸缎,缓缓向东流淌。我们光着脚丫,踩着被太阳晒得发烫的沙子,深一脚浅一脚地向那棵歪脖子柳树跑去。静静一个急刹车,沙子溅起来扑了我一脸。我们俩笑得直不起腰,干脆一屁股坐在柳树阴凉里。

    2025年12期 No.667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4K]
  • 嗨聊·“恋恋”难忘的夏天

    <正>我是土生土长的黄河人,家就在背河的黄河大堤堤坡下5米处。白天听着水声醒来,夜晚伴着水声入眠,一辈又一辈。童年记忆里,最绕不开的就是天天流淌在眼前、潺潺在耳边的黄河。印象最深的,是夏天的夜晚在大堤乘凉的场景。30多年前,物质生活还不丰富,台式风扇还算是个别富裕人家的奢侈品,大多数邻里乡亲避暑,仍是用最朴素古老的方式——蒲扇+乘凉。黄河大堤因略“高”的海拔,近水的凉风,成为大家首选乘凉地儿。

    2025年12期 No.667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话说

  • 育好咱的黄河娃

    钟庄子 ;贾心培;

    <正>当500多名师生在操场上整齐列队、高唱国歌,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山东阳谷县寿张镇小学与阳谷黄河寿张管理段联合举行的“黄河之约”思政育人展示月活动也正式拉开序幕……“一起育好咱的黄河娃”这是一次酝酿已久的相聚,更是一场大河与校园的双向奔赴。寿张镇小学位于鲁豫两省交界处,下辖4处校区均处黄河支流——金堤河沿岸。这里的学生吃着黄河水和金堤河水长大,对母亲河有着深厚情感。

    2025年12期 No.667 3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9K]
  • 烈日下的安澜守护者

    王璐;

    <正>黄河大荔段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然而,每至夏季,黄河的水情变化也给沿岸地区带来严峻的防汛挑战。在陕西大荔,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肩负着守护黄河安澜的重任,在炎炎夏日里,用汗水和努力,为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

    2025年12期 No.667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观点

  • 河南黄河水行政管理与滩区开发利用关系探析

    卫璇;汤国栋;

    <正>黄河滩区是黄河河道的组成部分,既是黄河行洪、滞洪、沉沙的通道,也是滩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黄河滩区开发利用既要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要考虑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本文在阐述河南黄河水行政管理和滩区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黄河滩区开发利用应遵循的原则和水行政管理的关键作用。

    2025年12期 No.667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2K]
  • 协同治理视域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研究——以兰考为例

    刘金铭;

    <正>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当前,黄河流域面临水资源供需失衡、生态治理碎片化、开发保护模式单一等艰巨问题。本文以兰考为例,剖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现实问题,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框架,提出强化政府主导、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协同机制与拓宽协商渠道的系统性对策,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2期 No.667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1K]
  • 黄河流域古农谚保护与传承的价值及策略

    吉顺平;隆滟;

    <正>黄河流域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农耕文化。古代黄河儿女在顺应天时的农业劳作过程中,产生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思想厚重的古代农业谚语(以下简称古农谚),这些古农谚指导传统农业生产与生活,传承农耕文化,不断丰富农业文明的内涵。因此,收集、整理黄河流域古农谚,使其得到良好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乡村振兴、乡风文明重塑、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5年12期 No.667 4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1K]
  • 黄河流域非遗传承与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以平凉春官说诗为例

    郗海芸;

    <正>黄河是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黄河流域文化遗产按其存在形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非遗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与自然环境、日常生活相适应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诗歌、舞蹈、手工技艺等多种类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民族文化的动态基因,反映人类生活的思想变化、精神追求、时代变迁,既是历史的活态见证,又是当代的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以甘肃非遗平凉春官说诗为例,通过春官说诗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分析,提出推动非遗发展对策建议,以期为黄河流域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12期 No.667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4K]
  • 浅析黄河流域中小博物馆研学发展策略——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例

    刘宇航;

    <正>二里头遗址位于黄河流域的伊洛盆地,距今大约3800—3500年,被认为是夏代中晚期都城。在这里发现有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礼乐器群、最早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绿松石器制作作坊等。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依托二里头遗址而建,汇集了该遗址60余年考古发掘研究成果的精华。近年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博物馆+研学旅行”方面进行探索、创新,有力地宣传了夏文化、黄河文化。

    2025年12期 No.667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0K]
  • 京汉铁路告成铁碑碑文解读

    张璨;

    <正>京汉铁路告成铁碑,高139厘米,宽59厘米,厚4厘米,铁碑上用中文、法文两种文字镌刻,上半部铭文两侧各雕刻二龙盘绕花纹,端庄厚重,古朴肃穆。中间用中文写有“大清国铁路总公司建造京汉铁路/由比国公司助理工成之日/朝廷特派太子少保前工部左侍郎盛宣怀/二品顶戴署理商部左丞唐绍仪/行告成典礼仅镌以志时在/光绪三十一年十月十六日”。下半部法文书写的是同样内容。该铁碑在京汉铁路通车时立于黄河大桥的南桥头,实物现藏于武汉二七纪念馆,为国家一级文物。北京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馆藏有该铁碑铸造时的木质模具和一块未使用过的备用铁碑。京汉铁路告成铁碑是中国近代铁路事业发展的见证,其碑文不仅记录了这条贯穿中国南北钢铁动脉的建成,背后也反映了列强谋夺利益的历史。

    2025年12期 No.667 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探索

  • 河南文旅融合发展分析与路径探索

    韩佳佳;

    <正>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旅游是传播文明的重要载体。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选择。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具备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近年来,河南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建设为引领,在文旅融合领域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新时代文旅消费升级、数字化转型及区域竞争加剧等挑战时,河南仍需破解文化资源活化不足、产业协同效应不显、创新驱动力亟待提升等关键问题。

    2025年12期 No.667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 和合文化视角下临夏黄河文化传播理念新思考

    陈晨;

    <正>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和合文化,黄河文化具有显著的“和”“合”特征。本文以甘肃临夏州为例,分析其黄河文化中的“和”“合”资源,提出临夏黄河文化传播应以和合文化为引领,在传播理念方面做出从“传递”到“仪式”,从“地方”到“空间”的转变,从而充分释放“和”“合”因子,为黄河文化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和合文化与黄河文化“和”“合”二字早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存在,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连用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国语·郑语》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的描述。“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

    2025年12期 No.667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 黄河题材纪录片中黄河文化的影像表达

    侯衍容;郑德梅;

    <正>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载体。黄河题材纪录片创作积极承担历史使命,通过反映时代变迁、讲述人文故事,以创新性的影像表达,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生动呈现黄河文化当代价值,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展现纪录片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

    2025年12期 No.667 60-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 河南红色文化旅游发展创新路径研究

    李洋;张欢;

    <正>红色文化旅游是传播、弘扬红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广泛兴起,而地方红色文化旅游极具特色,既能传承红色文化,又能推动当地经济发展。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弘扬传承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建设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文旅融合背景下,本文分析了河南红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意义、河南红色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讨河南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的创新路径,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2025年12期 No.667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 “一带一路”倡议下黄河文化的传播机遇与路径

    郑雅丽;孙家豪;

    <正>新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也为黄河文化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黄河文化不仅是连接古今的纽带,也是促进国际文明互鉴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黄河文化传播的机遇,介绍了黄河文化的传播实践与典型案例,进而深入探讨黄河文化的传播路径。

    2025年12期 No.667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艺术

  • 数字时代黄河流域 传统绘画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胡红丽;

    <正>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黄河流域传统绘画技法在传承与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探讨了数字时代黄河流域传统绘画技法如何在坚守传统根基的同时,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分析了数字技术对黄河流域传统绘画技法所产生的多方面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流域传统绘画技法传承与创新的策略。数字时代黄河流域传统绘画技法的传承数字技术对黄河流域传统绘画技法传承的推动数字技术为黄河流域传统绘画技法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平台,极大地拓展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与传播途径。

    2025年12期 No.667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 黄河流域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研究——以凫山柴烧与泉喆豆腐为例

    邢怀焱;

    <正>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河流域非遗项目也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创新。本文以山东省邹城市非遗项目凫山柴烧与泉喆豆腐为例,探讨黄河流域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现代转型与实践,以期给其他区域非遗项目以启示与借鉴。黄河流域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凫山柴烧与泉喆豆腐黄河流域是中国农耕文化的主要区域,众多的非遗项目凝聚了浓厚的农耕文明。凫山柴烧与泉喆豆腐是黄河流域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发展的典型缩影。

    2025年12期 No.667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3K]
  • 大河村彩陶天文纹饰探究

    吕伟伟;訾鹏;

    <正>大河村遗址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且丰富多样的天文纹饰彩陶,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象征意义。大河村彩陶天文纹饰特点鲜明,无论是纹饰的表现形式,还是纹饰的样式,都展现极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史前社会文化珍贵的实物瑰宝。本文以大河村遗址彩陶天文纹饰的特征、意蕴为基础,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特别是从图像学、设计学、历史学、天文学的角度,探析这些纹饰的精神内涵以及对艺术和天文学科的重要启示意义。

    2025年12期 No.667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考古

  • 甲骨文发现与殷墟发掘

    任博韬;

    <正>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镌刻的文字。它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在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之前,甲骨被称为“龙骨”,当作药材,价格不高。王懿荣,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云南,是山东省福山县(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

    2025年12期 No.667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